古代到現代各個時期的彝族歷史沿革
彝族先民與遠古時期的氐羌族群有淵源關系,是古氐羌人在南下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形成的民族,迄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一、先秦時期的彝族
(一)西南第一個氏族部落政權——古莽國
古莽國是商周時期在我國西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氏族部落政權。大約公元前13世紀,在今天瀾滄江兩岸的景東彝族自治縣、云縣及怒江沿岸一帶,居住著一個主要從事游牧生活的土著部落。約公元前12世紀,這個土著部落中的一部分進入洱海地區,與洱海地區的土著部落融合,并以洱海為中心,建立了西南歷史上第一個氏族部落政權——古莽國。
研究成果表明,古莽部落與昆明部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秦漢時期的昆明族群為古莽部落的后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古莽國分化為眾多的部族,活動在今天滇西、滇中一帶的古莽部落后裔,演變發展成為昆明族群。昆明族群的曲頭、木耳、環鐵、裹結等風俗習慣,一直為后來的彝族所承襲。商周時期的古莽國是以彝族為主體建立的第一個地方民族政權。
(二)杜慕與彝族六祖分支
現流傳在滇、川、黔等各地彝區的彝文古籍記載,大約在東周末年春秋時期,彝族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件,興起于今昭通一帶的彝族共祖杜慕曾在家鄉洛宜山舉行六祖分支大典。
杜慕娶三妻,長房叫尼以咪哺,生下慕雅切和慕雅考兩個兒子;次房能以咪冬,生下慕雅熱和慕雅臥兩個兒子;三房明以武吐,生下慕克克和慕齊齊兩個兒子。杜慕的六個兒子在以后與其他部落的融合過程中,依次形成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支系,俗稱彝族六祖。杜慕舉行六祖分支大典以后,長房之子慕雅切(武部) 和慕雅考(乍部) 遷往滇中,向滇南方向發展,今天滇南的很多彝族支系是武部和乍部的后裔。次房之子慕雅熱(糯部)、慕雅臥(恒部) 兩部向北拓展,后又向四川涼山方向發展,成為涼山彝族的祖先。到20世紀50年代,涼山彝族保存完整的父子連名譜系還可推至杜慕。三房之子慕克克(布部)、慕齊齊(默部) 向云、貴金沙江兩岸發展,成為今天貴州、云南交界地區彝族的祖先。分布在今昭通、東川、會澤、威寧及武定、祿勸等地大部分彝族屬糯部和恒部后裔。鎮雄為默部后裔,向貴州方向發展的默部后裔,形成今天貴州境內的彝族。杜慕舉行六祖分支后,六個兒子分別遷往各地,發展成為今天滇、川、黔、桂各地彝族,杜慕也因此被視為各地彝族的共同祖先。
今有研究者認為,杜慕是漢文獻中記載的杜宇、仲牟由、隆慕、祝明等,曾在今天的四川成都建立強大的部落聯盟政權——古蜀國,被各部落共推為帝,國人尊稱為望帝。杜慕稱帝后,大力興修水利,重視農業經濟,發展手工業,促進了蜀地的經濟快速發展。杜慕古蜀政權被鱉靈奪取后,回到家鄉洛宜山,便舉行了彝族歷史上著名的六祖分支大典。
彝文典籍記載,六祖分支的地點在滇東北的洛宜山,也稱洛尼山、洛宜白、羅業白。大多彝族認為,洛宜山應在昭通、東川、會澤、祿勸一帶。
二、秦漢時期的彝族
(一)巍巍夜郎國
西漢時期,中國西南地區出現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地方民族政權,在這些地方政權當中,夜郎國勢力最強大、疆域最廣闊。
夜郎國最早見于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當時的夜郎國地處今云南、貴州交界地區,勢力范圍以畢節地區為中心,北連昭通、四川,西北達云南曲靖、宣威、會澤一帶。
夜郎國何以建立史書中并沒有記載。司馬遷記載夜郎國的時候,夜郎國已成為西南夷數十個部落王國中最強大的一個,說明夜郎國早已存在。夜郎國是漢王朝的一個屬國,曾接受漢王朝授封的王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西南夷后,夜郎國的歷史到此結束。
夜郎國的主體民族,有學者認為是百越族群中的僚人所建,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認為,夜郎國的主體民族是彝族,夜郎國是以彝族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
(二)滇池沿岸古滇國
古滇王國也是西漢時期在今昆明滇池沿岸建立的一個強大地方民族政權,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第一次記載了古滇國的情況。
漢武帝時,漢王朝為了經營和開發西南夷地區,曾在西南夷地區設立了犍為郡、牂牁郡、益州郡、越嶲郡,滇王附漢,漢王朝賜授滇王之印,古滇國成為漢王朝的臣屬,由中央王朝管轄。漢王朝以滇池地區為中心建立的益州郡,郡治在今晉寧縣。益州郡下轄24縣,范圍遍及滇中、滇西、滇東南及滇北,其中的12縣是以彝族為主要血緣聯系的聚居區域。這12縣是連然(今晉寧、呈貢、安寧)、俞元(今澄江、江川、玉溪)、雙柏(今易門)、谷昌(今昆明)、秦臧(今羅茨、富民、祿豐)、味(今曲靖)、同勞(今陸良)、建伶(今昆陽)、銅瀨(今馬龍)、昆澤(今宜良)、牧靡(今嵩明、尋甸等地)。1956年在晉寧石寨山古墓群中出土了大批古滇國青銅文物,還出土了漢武帝賜贈的“滇王之印”,說明歷史記載與實際相符,石寨山古墓群是滇王族之墓。
古滇人創造了璀璨輝煌的青銅文明。關于古滇國的主體民族,有人認為是傣族,有人認為是白族等?,F大多數專家學者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古滇國的主體民族是彝族,古滇國是以彝族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
(三)東漢時期哀牢國
哀牢國是西漢末東漢初在今天云南省保山、大理一帶建立的一個地方民族政權,哀牢國因地處哀牢山而得名。
考古資料揭示,遠在新石器時期,哀牢山地區就有了人類居住。隨著歷史的發展,居住在哀牢山地區的土著先民與南下的氐羌部落和春秋戰國時期彝族六祖中的武部和乍部等部落融合,形成了兩漢時期的哀牢地區主體民族昆明人。西漢末東漢初年,分布在滇西哀牢山地區的昆明人建立了哀牢國。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率其所轄的55.37余萬人歸附東漢中央王朝,東漢王朝分封哀牢土著君長為哀牢王,在郡太守之下管轄哀牢部落。東漢顯宗時期,東漢王朝在哀牢國所屬范圍內建立哀牢縣和博南縣,又把益州郡所轄的不韋、嶲唐、比蘇、葉榆、邪龍、云南6縣劃出,與新設置的??牢和博南兩縣,共計8縣合設永昌郡。當時的永昌郡約有人口189萬,在東漢105個郡國中人口數量位居第二,說明永昌郡內各民族先民的經濟社會高度繁榮發展。
哀牢國是秦漢時期昆明人的后裔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哀牢國的主體民族是昆明族群后裔,是唐代南詔國主體民族烏蠻蒙氏的祖先,也是今天滇西地區彝族先祖。唐代南詔統一六詔后,哀牢最終被南詔包容而消失。
三、魏晉時期的彝族:爨氏稱雄南中
魏晉以來,彝族分布區域不斷擴大,史書統稱這一時期包括云南、川南、黔西、桂西等廣大彝族居住地區為南中。
南中地區是彝族等土著民族的主要居住區。兩漢以來,中央政權在南中地區設置郡縣,推行屯田制度,于是到南中地區屯田,戍守的孟、霍、雍、爨等漢族大姓勢力日益強大,這些地方大姓在彝族地區形成后,不僅迅猛地受到彝族社會經濟的影響,也從不同方面影響彝族經濟生活,從而加速了“夷漢”之間經濟文化的交融。
263年,魏國滅蜀國。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稱帝,建立晉朝。晉朝初期沿襲蜀漢對南中政策,利用南中地方大姓統治南中地區。271年,晉武帝把南中七郡中的云南、興古、建宇、永昌4郡劃出設立寧州,激化了南中大姓、夷帥與晉中央政權之間的矛盾,南中地區處于各方勢力割據爭奪的混亂統治之中。公元339年,爨氏在地方權利爭奪過程中取得統治地位,統一了南中地區,開始了爨氏在南中地區近400年的統治。爨氏統治區域包括了今天的昭通、曲靖、昆明、玉溪、楚雄等主要區域,勢力南達紅河、文山的部分地區。南詔建立以后,爨氏在南中地區的統治宣告結束。
爨氏統一南中后,不斷加強與南中地區彝族等土著民族的相互通婚,自覺接受彝族等土著民族的文化生活習俗,爨氏最終被彝族等土著民族所同化,爨氏變成了“夷化了的漢族”。史書稱這一時期的彝族為“爨人”,把彝文稱為“爨文”“爨字”,所有使用這些文字的人都被稱為“爨人”,通行使用“爨文”“爨字”的地區稱為“爨區”。學術界也把爨區內的各種文化現象統稱之為爨文化,爨文化是彝族等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有機結合后形成的云南地方特色文化。
四、唐宋時期的彝族:南詔政權的建立
南詔國是8世紀初的彝族以洱海地區為中心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南詔政權共傳13王,統治時間253年,是中國西南地區存在過的延續時間長、轄區廣、影響大的一個地方民族政權。南詔政權基本與唐王朝相始終,南詔與唐王朝關系密切,為唐王朝的一個臣屬政權。自杞國則是宋代彝族在今滇東地區建立的奴隸制地方民族政權。南詔國和自杞國為唐宋時期云南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7世紀初葉,分布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區的烏蠻形成了蒙舍詔、蒙嶲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等6個大部落聯盟,史稱六詔。其中,蒙舍詔位于今天巍山壩子內,地處其他五詔的南部,史書稱南詔。
蒙舍詔的建立者蒙舍龍及其子細奴邏是彝族先民烏蠻蒙氏,發祥于今巍山縣。唐貞觀年間,蒙舍龍在今巍山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部落聯盟蒙舍詔,蒙舍龍自稱詔王。738年,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扶持下統一六詔,建立南詔政權。唐王朝于是封蒙舍詔首領皮羅閣為越國公,賜名歸義,同時封皮羅閣為云南王。739年,皮羅閣遷居太和城(今大理),南詔成為雄踞一方的強大地方民族政權。765年,閣邏鳳命其子鳳伽異在今昆明市建立拓東城,正式統治滇池地區。自649年細奴羅立大蒙國起,到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滅南詔國,建大長和國,歷時253年,共傳13王的南詔政權宣告結束。
南詔的行政機構設置完備,南詔國內地位最高的是南詔王,南詔王位采用父傳子、父子連名制的特殊繼承方式,確保烏蠻蒙氏家族世代傳承,鞏固南詔蒙氏的統治地位。南詔時期,人們稱南詔王為“詔”。南詔王自稱“元”,稱臣下為“祖”。有些南詔王自稱“驃信”,意為皇帝。南詔時期稱王母為“信么”,王妃稱“進武”,統稱為“詔佑”。
南詔王之下有6~7人清平官,相當于唐王朝的宰相,負責處理軍政事務。清平官中,選1名為內算官,兩名為外算官,外算官地位比內算官低一等,他們都是南詔的重要輔臣,每天與南詔王一起共商國是。另外,與清平官同列的還有12名大軍將。
南詔內外算官之下設六曹,異牟尋時改六曹為九爽。兵曹掌管軍事,戶曹掌管戶籍,工曹掌管工業,刑曹掌管刑律,客曹掌管禮儀和外交、倉曹掌管倉儲和租賦。隨著生產發展的需要,后來又增設“三托”,即氣托管馬,祿托管牛,巨托管倉儲,另有掌賦稅、管文化等一些部門。
南詔在統治中心洱海地區設有六瞼,后增設為十瞼,瞼相當于內地的州。十瞼地區是南詔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南詔的直轄區域,南詔王派王室成員或親信擔任長官。十瞼地區之外,設置節度、都督。在重要城鎮常派大軍將、王室成員直接管理。南詔在最基層的村莊設村邑理人處,這是南詔最小的政權組織機構。
南詔的軍事組織與政權組織緊密結合。南詔王是最高軍事統帥。南詔王之下是清平官或大軍將,大軍將常被派往重要城鎮任地方節度或都督,為??方最高軍事長官。南詔中央機構中,專設兵曹管理軍事,兵曹由大軍將擔任,相當于唐朝的兵部尚書。
南詔實行鄉兵制,平時人人皆耕,戰時人人是兵。南詔擁有一支非常強大的常備軍,常備軍從鄉兵中嚴格挑選而來,稱為“羅苴子”,分為馬軍和步軍。馬軍要求能文善武,步兵要求體能過硬,具有很強的戰斗力。
南詔軍隊的武器主要有劍、刀、槍、弓箭。鐸劍是南詔生產的最好寶劍,多為南詔王佩戴,遇到戰事,南詔王把鐸劍交給清平官或大軍將,代表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
五、烏蠻三十七部與宋代自杞國
902年南詔滅亡。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在以彝族為主體的烏蠻三十七部支持下,推翻大義寧國,建立大理政權。
大理國建立后,分封彝族貴族為大小封建領主,彝族大小領主受封以后,負責對大理國王納貢、征發本領地內的兵役和勞役。大理國同時通過與彝族首領會盟的方式,加強對烏蠻三十七部地區的統治?!赌显t野史》記載,烏蠻三十七部的地區除落恐、溪處、思陀、鐵容(在今紅河縣) 等少部分為和蠻等民族外,其余均是滇東滇東北、滇中、滇南及黔西的烏蠻?,F存于曲靖市一中,立于971年的段氏與烏蠻三十七部會盟碑,又名石城會盟碑,記載了大理國王段素順討伐平定東方幾個起事部落后,匯合烏蠻三十七部首領在石城(今曲靖市麒麟區) 會盟立誓,并頒賞賜職的史實。1961年,該碑被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1100年,大理國政混亂,社會動蕩,烏蠻三十七部中的彝族“些摩徙”部勢力迅速發展壯大?!靶┠︶恪币越竦釚|彌勒、瀘西、石林地區為中心,在西南地區建立了重要的地方少數民族政權“自杞國”。統轄范圍東至師宗、瀘西、羅平及貴州興義,西到江川、陽宗乃至昆明東郊,北達今陸良、曲靖的廣大地區。1260年,自杞國為蒙古軍所滅。自杞國大約延續了160年歷史,幾乎與南宋王朝相始終。
宋時的自杞國位于滇東富庶之地,壩區農業和山區的畜牧業十分發達。自杞國以販馬致富,以貿易立國,每年在廣西邕州橫山寨和宜州與中原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自杞國東與宋朝毗鄰,西接大理國,成為大理政權與宋王朝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中轉與樞紐,為開發滇東地區作出了貢獻。
自杞國政權的建立者“些摩徙”,也就是“徙莫祗蠻”,是南北朝時期從叟、昆明族群中分化出來的。唐代初年,“些摩徙”與烏蠻為同一民族群體族系,是南詔、大理國時期對彝族的一種稱呼,至明代被稱為“羅羅撒摩都”。今有研究者認為,現昆明東郊仍自稱為“些摩都”的彝族,在明清以來的地方志中稱之為“子君”“子間”“子精”。子君是對“自杞”的同音異譯。
六、元明清時期的彝族:土司制度與彝族土官
土司制度是元明以來中央封建王朝對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分封各民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各族人民的一種政治制度。土司制度源于漢晉時期,形成于元代,完善于明代,衰敗于清代。
元王朝統一中國后迅速建立了云南行省,同時以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千戶、百戶等官職封贈各民族首領,并在各族聚居的府、州、縣設立土官,形成較為完備的土司制度。元朝先后在滇東北設立了烏撒、烏蒙宣慰司,在四川涼山地區設置羅羅斯宣慰使和馬湖路,以加強對彝族地區的統治。
明代承襲元代土司制度,并不斷加以完善。針對彝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歷史現狀,明王朝在彝族地區分別建立了專設流官、土流兼設、專任土官3種類型的土司制度。在滇池、洱海為中心的昆明、大理地區,以及澄江、臨安等地多設流官統治;在楚雄府及所轄州、縣大都兼設土官和流官,流官掌印,握有實權;在領主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尋甸府、武定府、蒙化府、曲靖府及所屬州、縣等地區專設土官。明代這種錯綜復雜的政治設置,是當時彝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重要反映。
明末清初云南各地彝區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改土歸流”。1420年,曲靖府亦佐縣首先“改土歸流”。其后,臨安府、曲靖府、尋甸府、澄江府、武定府及其所屬州、縣等相繼進行“改土歸流”。1728年,滇東北烏蒙地區改土歸流完畢,烏蒙從四川劃歸云南管轄。1732年,烏蒙土城、永善米貼、大關苦寨、彝良奎香、鎮雄芒部等地彝族不服流官的暴力統治,奮起抗暴。彝族、苗族人口急劇減少,大批移民遷至烏蒙,烏蒙改稱“昭通”。
至此,云南全境除邊遠山區還保留有少數土司外,靠近壩區的彝族土司已完全改任流官統治。雖如此,這場明清時期推行的“改土歸流”并不徹底,直到清末民國年間,邊遠山區的彝族地區仍殘存著一些土目。
七、民國時期的彝族:龍云主政云南
龍云(1884~1962年) 字志舟,原名登云,彝名納吉伍撒,系涼山黑彝古侯部落納吉家支后裔,云南昭通炎山人。中華民國時期滇軍第三任統帥、陸軍一級上將、云南省主席。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14年龍云畢業于云南陸軍講武堂第四期騎兵科,因在校時以拳腳武功擊敗法國拳師而名噪一時,得到云南都督唐繼堯的賞識和提拔。1922年升任第五軍軍長兼滇中鎮守使。1927年2月6日,聯合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3位鎮守使發動“二六”政變,對唐繼堯實行“兵諫”,迫使唐繼堯下臺。1928年初被南京國民政府委任為云南省主席。
1928~1945年,是龍云主政云南,掌握云南軍政大權的18年;是云南政局相對穩定,經濟發展,文教事業興旺的18年;是開發邊疆與奮起抗日并舉的18年。龍云在這一時期為云南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八、解放后新中國時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后,彝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相繼擺脫了奴隸制和封建制的枷鎖,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在新的歷史時期,彝族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建設著自己的家園,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彝區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在彝族聚居區及彝族與其他民族雜居的地區先后建立了3個彝族自治州,19個自治縣。幾十年來,彝族地區興建了許多的水利工程,農牧業生產有利長足的發展。成昆鐵路、貴昆鐵路及南昆鐵路等干線的通車,完全改變了彝族交通閉塞的歷史,民族商業與對外貿易和民族旅游業隨之得到了蓬勃發展,財政金融、文化教育以及醫藥衛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批工礦企業和鋼鐵基地也相繼在彝區崛起。同時,數以萬計的彝族干部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下迅速成長起來,成百上千的彝族學子接受了高等教育,獲得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彝族學子日益劇增,彝族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通過彝-族-人-網,你可以閱盡千里彝鄉,略萬種風情,宣傳彝族文化,從我們自身點滴做起。注:本文來自搜狐號,作者信息不詳,歡迎提供信息!圖片來源:彝族人網,拍攝于楚雄州博物館。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名稱來歷
- 2 白彝黑彝從何而來
- 3 彝族名詞解說之“諾伙”
- 4 崛起于民國時期的昭通彝族
- 5 涼山彝族遷徙
- 6 烏蒙與烏蒙王羅杓
- 7 揭開魯魁山圖騰神秘面紗
- 8 雷波人解碼三國:七請孟獲,一段被誤讀...
- 9 改土歸流
- 10 僰人后裔在大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