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傳統文化 National Culture

          當前位置: 首頁 > 傳統文化 > 彝族傳統禮儀習俗

          四川甘孜彝族婚禮習俗

          作者:毛福林 發布時間:2023-06-24 原出處:《安徽文學》2010年2期 點贊+(
          彝族人-網誕生于北京,已經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網絡時代,留一片凈土,為彝族留下更多閃光的文化。

          彝族內部有著嚴格的婚煙制度。不能與異族通婚;不同等級之間不能通婚;同一家支內部不能通婚;姨表兄弟姐妹間不能結婚;而姑舅表兄弟姐妹間卻優先婚配權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些限制已有所放松,但大多數仍被延續下來。彝族男女一般較早便訂下了婚事,通常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ESZ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faa127affb57df04c2983e98b6875069_6455539e64e8b3a2bd576baeb3a51420.jpg

          (甘孜彝族 陳秀英攝)

           一、訂婚

          四川甘孜因地理環境、彝漢雜居等原因,與諒山地區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區別。首先看雙方生肖是否相合,如無生克,定下婚事,之后,即派媒人往返于兩家,商議聘金。議妥后,男方選一吉日,由九個人(“九”與彝語的"牢固"同音,表示希望婚姻天長地久)前往女方家下聘,喝訂親酒。在男方客人到來之前,女方的姑娘們早已作好了準備,等客人一進門到,趁客人不注意大家一擁而上,鍋碗瓢盆齊上陣,朝客人們潑水,準新郎是重點被潑對象,往往被潑得連內衣褲都濕了,卻還不能有異議,一直陪著笑臉。此時,客人們狼狽逃竄,姑娘們緊追不舍,尖叫和歡呼聲四起,好不熱鬧。差不多時,女方家長輩善意批評潑水的姑娘,并邀請淋得落湯雞似的客人圍坐在火塘四周,從大到小開始敬酒。媒人發言,描述準新娘如何賢良淑德,勤勞善良;準新郎又如何一表人才,聰明能干,能擔負起作丈夫的責任等等。等大家寒暄一陣之后,由男方一晚輩將聘金獻給女方父母,聘金可先付部分,也可全付。喝完訂親酒,即表示正式訂婚。有句彝諺說:事事可作戲,只有婚事不能作戲。一旦訂婚,雙方均不能無故反悔。否則將引起糾紛,毀約方必須加倍賠償對方,方能了結(彝族間的糾紛,絕大多數起源于婚姻)。有時事情無法解決,導致兩家反目。在解放前,兩個家庭還可能因此而發生械斗,造成人員傷亡。所以,一般不輕易毀婚。ESZ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二、出嫁

          彝族的婚前禮儀程序頗多,很繁雜,體現了人民對婚姻的重視。但它又不失趣味性,氣氛活躍,熱鬧訂婚儀式拉開了婚姻的序幕,接下來的便是按夫家慎重選的吉日,舉行隆重的結婚儀式。舉行更衣儀式時,姑娘們把新娘圍在圈內,載歌載舞,新娘要唱“哭嫁歌”,彝家稱這些歌為“尼惹俄”,歌詞大意是對女性尊嚴的稱頌,對少女生活的依戀。不管什么情況,新娘都要唱《哭阿媽》。在歌聲中,邊唱邊哭,以示惜別?;槎Y這一天,不論路途遠近,都要由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輪流背著新娘到婆家,彝族有這樣的俗語:不背的新娘不珍貴。在去婆家之前新娘被裝扮一新,身著嶄新的百褶裙、緊身繡花衣,身披擦爾瓦(彝族一種似披風的衣物)頭上裹著層層疊疊的帕子,臉上用一張鮮紅的布遮住嬌容,在背新娘期間,不論時間長短,新娘只能進少量的飲食(按古老的彝族風俗,新娘三天是不能進食的)。背新娘時,最忌諱的是將兩腿叉開臥在背新娘人身上,只能將兩腿交疊在一處,側身臥在小伙子身上。背至離夫家約白米遠的地方,選擇一棵樹下,放下新娘,再次更衣,換上“百褶裙”,分單辮為雙辮,算是結束了少女生活。新娘進屋后,由新郎親妹或堂妹為新娘梳裝,小姑執炊并殷勤地勸新娘進頭道飲食,勸食三次,新娘對之是一看二嘗三吃。新娘進屋后進食后,宴客開始。ESZ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三、婚宴

          彝族婚宴簡樸,客為主體,安排在房間里,席地就餐。凡來賀喜者,無論有無賀禮,三人圍成一席,席上擺一盆肉湯,一盆坨坨肉,一缽飯,三把“馬匙子”(湯勺),自制桿桿酒和散白酒(條件好的喝瓶裝酒)管夠,直至客人酒足飯飽,飯后,照樣以男女兩家為對手,舉行摔跤比賽。晚上圍坐火塘邊進行對歌,通夜不眠。新娘在婆家三五日后,由新郎牽綿羊一只,攜酒一桶(一般十斤),偕新娘回娘家回拜。新娘返娘后,住一段時間后,再由新郎選擇吉日將新娘接回同過夫妻生活。ESZ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彝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新月異。彝族人的婚禮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接送親有車,婚宴彝漢結合,婚姻由父母及長輩包辦的時代已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將是自由戀愛所獲取的天堂般的幸福生活。ESZ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彝族人-網誕生于北京,已經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網絡時代,留一片凈土,為彝族留下更多閃光的文化。

          參考文獻:
          [1]戈隆阿弘著.彝族歷史文化論叢.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2]芮增瑞著.彝族當代文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淑敏.彝族的風俗習慣.
          作者單位:四川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 四川·康定 626001。

          【聲明】本文轉自公開互聯網平臺,并經彝族人網排版發布,旨在公益宣傳彝族文化和彝區發展。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完全贊同或者證明其信息真實性。文章版權歸屬作者和原媒體,如著作權人不愿意在本網發表或文章有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和感謝!  (了解更多…)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