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記憶:彌勒西山楊開興用嘴治病挽救傷員生命
1946年,國民黨反動派悍然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中共中央指示:“在云南開展武裝斗爭,配合正面戰場,消滅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庇谑?,中共云南省臨時工作委員會決定在崇山峻嶺的滇南彌勒西山發動彝民起義,組建人民武裝,和敵人展開殊死的斗爭……在那3年多的彌勒西山武裝斗爭中,有一位老人,居然用吃飯喝水的嘴巴治病,挽救了數十位游擊隊傷員的生命——
楊開興,1891年生于位于彌勒西山中部的彝族阿細人山寨諾糯。
舊社會,彌勒西山,行醫者寥若晨星,山民們一旦得病,以為鬼神作怪,就請“尼摩畢”(巫婆之類)胡弄一番,自然無濟于事。一樁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事,使本性善良的楊開興萌發了學醫的念頭。學醫沒人指導,他一見牛羊生病,就自采草藥治理,經過長久探索,漸知藥性,并總結出了一些藥方。到三、四十年代時,他已成為彌勒西山上無人不曉的著名草醫。
1948年2月,彌勒西山的武裝斗爭如火如荼,楊開興懷著對舊社會的仇恨,不顧年老,主動當起了游擊部隊的醫務人員,將自己的家和徒弟李光明的家作為傷員接待站,將“阿璨來補”“阿都尾?!薄澳徇w來”等野外山洞作為“戰地醫院”。
當時,游擊部隊缺醫少藥,很多情況下沒有消毒藥品,傷員被送到楊開興處時,很少有人不發炎化膿。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以下稱“邊縱”)護鄉團副排長何啟學,被送至楊開興處時,肩部的傷口已潰爛不堪,流膿不止,生命垂危。楊開興毫不猶豫地張大嘴巴,對在何副排長那腥臭的傷口上,“噗、噗”地猛吸起來,將里面的死肌膿水一口口吸出吐掉,然后涂上自制的如潤滑油狀的一種草藥。如此反復數次,終于把何從死神那里奪了回來。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楊開興奮不顧身救治痊愈重返戰場的還有解放軍營長昂天學、副排長灰躍武、戰士曾奎、昂文光等30多名指戰員。這些傷員在治療期間的醫療和生活一切費用,基本上由楊開興家里承擔。
解放后,楊開興年老體弱,生活相當困難,要去彌勒城,都沒有一雙布鞋穿。
筆者與楊老醫生同寨,小時候,曾多次見過年邁的他被饑餓所迫而拄著拐杖踉踉蹌蹌地跟著其愛人,到碓房里踩碓,沖搗未飽滿的青玉米籽粒吃的情形。雖如然,可曾是大名鼎鼎的“邊縱”游擊隊醫生的他,始終沒有向政府提出任何的要求。有病人前來求治,無論是本村的還是外村的,都一視同仁,來者不拒,直到1979年去世。
當然,也有些人沒有忘記他。如,剛解放時,已當上地方“大官”的原中共縣委書記兼“邊縱”護鄉團團長的王介,曾組織一個以部隊“大尉”的原“邊縱”二支隊副連長畢文林為團長的慰問團,上山來向他慰問;1965年3月,《人民日報》記者江虹前來彌勒采寫英模人物,彌勒縣人民政府全力推薦楊開興為采訪對象,結果他在他徒弟李光明的攙扶下去縣城人民武裝部接受專題采訪,留下了如本文所附這樣的他88歲人生歷程中的唯一的一張照片。
1986年,中共彌勒縣委、彌勒縣人民政府將楊開興列對革命有較大的貢獻人,而收集他的事跡,編輯在《彌勒縣志》里,供后人學習。
據諾糯的老前輩人說,楊老醫生那時因長久地用嘴巴治病,而嘴里被病菌侵染,而牙齒全部掉光了,要吃點諸如蠶豆、花生、核桃仁等之類稍硬點的東西,就得先放在鹽臼里搗碎。
為什一定要用嘴巴治???1987年筆者曾走訪了諾糯寨里的楊老醫生徒弟張文亮,張醫生解釋說,治療化膿嚴重的潰爛病,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把里面的死肌膿水全部排除干凈,可那時山里,根本就沒有什么可以排吸臟物的機器設備……用嘴巴,一是可以憑味覺判斷病情,以便對癥下藥提高治療效果;二是不用開刀,減輕了病人的苦痛……”
——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守好江山責任重大!
通過彝-族-人-網,你可以閱盡千里彝鄉,略萬種風情,宣傳彝族文化,從我們自身點滴做起。注:① 本文原載《云南政協報》。② 作者系地道的彌勒彝族阿細人,云南省特級教師,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彌勒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政協彌勒市第一屆委員會文史資料文史員,彌勒市第五中學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