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俄伍叁:后來的我們失去了母語
很久以前,彝族是一個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民族。他們生活在群山腹地,保留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方式。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浪潮涌入,彝族的生活開始發生改變。
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他們的母語。新的一代年輕人在公共場合開始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而在家庭中,他們與父母和長輩使用母語的機會越來越少。
失去母語是一種悲劇,它意味著失去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和身份。母語是一種連接歷史和現實的紐帶,它記錄了民族的故事、傳統和價值觀。當一個族群失去了母語,他們也失去了對自己歷史的理解和認同。
然而,這個世界是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隨著全球化和技術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需要掌握通用語言,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溝通的需要。因此,彝族人的選擇變得很困難:是堅持母語和獨特的文化,還是適應現代化的潮流?
在這個變化的十字路口上,一些彝族年輕人開始反思他們失去母語的后果。他們開始意識到,失去母語導致了彝族文化和傳統的邊緣化。他們開始想辦法恢復和傳承母語,以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還有一些彝族青年仍然尋找那些可以講流利彝語的長者。與他們交流,聆聽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的生活和經歷。
用筆和語言喚醒母語的聲音。讓世界聽到彝族的故事,讓彝族文化在現代化的浪潮中煥發出新的光芒。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旅程上,我們遇到困難和阻礙。但我們堅信,只有通過重視母語和文化,我們才能真正找回彝族的根,找回我們的身份。重拾母語,踏上一條豐富多彩的文化之路。我們要告訴世界,我們不能失去了母語,也不能失去自己,我們要成為彝族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母語的聲音永遠被聽見。
古老的彝族,還能有多少東西能在時代大潮中存留下來,也許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盡力去為她留存一些有價值的文化,這就是彝 族 人 網的價值所在。作者簡介:勒俄伍叁,彝,涼山人,90后自由寫者。“拾彝詩”創始人,作品見于:春暉文學,望叢文學,色彩文藝,麗江文藝,世界名人會,彝族人網,中國詩歌會,詩詞網,中華詩詞,知名微刊《作家》等平臺與刊物。代表作:《我死在涼山》《折翅的雄鷹》《匆忙路過人間》《殘缺的瓦拉》《父親說的一句話》《木船旁哭泣的人》《最后的天菩薩》《我是漂泊的彝人》等……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樂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沒有互聯網?――追悼文友楊...
- 4 火把節記事
- 5 讀寫人生(自傳體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經年少愛追夢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過年
- 10 母親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