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哺啥額今譯集注》出版
畢節日報訊(記者 羅欽)2023年5月15日,記者從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獲悉,由該研究院院長王明貴編譯的《哎哺啥額今譯集注》(上中下)3卷正式出版。該書以國家第一批珍貴古籍名錄《西南彝志》(即《哎哺啥額》)相關譯本進行現代漢語今譯,全面系統匯集此前所有版本注釋,并加上譯者補充注釋合計5861條。
該書是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珍本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全26卷整理今譯與研究”結題成果之一,通過申報獲得“2019年國家民族文字出版專項資金”和“2020年貴州省出版傳媒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聯合資助。
全書尊重《哎哺啥額》原本的排序,經過科學整理用作全書的目錄,與影印原著相印證。為方便讀者了解《哎哺啥額》抄錄、整理、翻譯、出版的情況,譯注者專列《譯注說明》詳細介紹,并對有關該書的著述進行了編碼和標注。
國家民委領軍人才、民族出版社漢文編輯室主任羅焰,為該書撰寫《科學整理古籍 深入挖掘內涵》的序言。
附:
科學整理古籍深入挖掘內涵——《哎哺啥額今譯集注》序言
□ 羅焰
彝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世居在中國西南滇、川、黔、渝、桂五省市區。彝族創造了自成系統的文字,并用其寫下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其中有大量的畢摩經書,如《獻酒經》《獻牲經》《祭祀經》《獻藥經》《指路經》等;哲學經典,如《土魯竇紀》《土魯立咪》《立咪數》《札署》等;歷史典籍,如《哎哺啥額》《能數恒說》《努漚》等;大量的史詩,如《支嘎阿魯王》《俄索折怒王》《夜郎史傳》等。這些彝文古籍分別收藏在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民族圖書館,以及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的一些博物館、大學和科研機構,少部分散藏在英國、法國的相關機構。此外,還有許多散刻在山野、路橋、崖巖等處的彝文碑刻、摩崖,如《千歲衢碑記》《桃源峽摩崖》《水西大渡河建石橋記》等;少量金銘彝文,如《祖祠擂缽》《成化銅鐘銘文》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被譽為“彝族古代百科全書”的《哎哺啥額》即《西南彝志》,它是截至目前發現的字數最多、卷數最長、體量最大、內容最豐的彝文古籍巨著,也是目前發現的篇幅最長的彝文歷史文獻。
《西南彝志》彝語名“哎哺啥額”(音),直譯為“影形氣態”,也可譯為“天地氣象”“乾坤氣象”,書名中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1957年,首次翻譯該文獻時,譯者羅國義、王興友先生與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的專家共同商定以《西南彝志》為譯名,這一翻譯比較準確地反映了該書歷史與方志的性質,這一經典的翻譯使“哎哺啥額”猶如插上了翅膀,為學界所關注。兩位譯者從1957年至1966年歷經10年時間完成了對《西南彝志》的首譯,以“四行加注”(彝文、國際音標、直譯、意譯)翻譯整理,將全部文獻整理為26卷。1982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貴州省民族研究所與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聯合選譯的《西南彝志選》漢字五言詩歌本,據此許多讀者得以認識《西南彝志》這部彝文史籍。1988年至2015年,貴州民族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以王運權、王世舉先生初譯本編譯的13冊26卷《西南彝志》“四行加注”本。2016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以記敘歷史內容為主的彝漢文對照《西南彝志》(選本)。
傳說,《西南彝志》的編纂者是我國古代貴州水西地區阿哲土司轄區熱臥土目家的一位“摩史”(司宣誦及外交事務的官員),人稱“熱臥摩史”。這部史書編纂成后,影響很大?,F大方縣三元鄉陳朝光先生的祖輩久慕其書,憑借與熱臥摩史的姻親關系,借來原書抄錄一部并世代精心保存。熱臥摩史編纂的原書已經無法找到,唯一存世的版本正是陳朝光先生的祖輩抄錄、保存下來的抄本。1959年,中央民族訪問團到大方訪問時發現了這部珍貴的抄本,現藏于中國民族圖書館。2008年,這部彝文古籍入選第一批全國古籍珍貴名錄,編號為02349。這部抄本一共有8大卷,全書總計688頁,每頁有530個左右彝文字,總共有384個大、小標題,約有37萬字。如此大的開本和體量,在已發現的彝文古籍中未見第二例。全書以彝族傳統通行的五言句式寫成,不但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同時還具有不菲的文學價值。
《西南彝志》以彝族歷史記述為主要內容,同時也記載了西南地區古代彝族生產、生活、風俗、物產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從初譯者分卷的情況來看,第一卷至第十二卷以宇宙生成、變化,萬物的起源和人類的出現為主要內容,對彝族古代歷史記述比較詳細;第十三卷至第二十六卷記載西南彝族古代風土人情和山川地理,志的特征比較明顯。因此,《西南彝志》選本將其分為六個方面,即創世志、譜牒志、地理志、天文志、人文志、經濟志,這雖然不能全部涵蓋《西南彝志》的全部內容,但是其中的主要架構基本反映出來。
《西南彝志》記述了古代彝族的宇宙觀、萬物起源和人類起源,認為宇宙的產生,最先是什么也沒有的“大空空,大虛虛”,最早出現了“啥”和“額”,這兩者可以直譯為“氣”和“態”;然后出現的是“哎”和“哺”,這兩者可以直譯為“影”和“形”;接著產生了“尼”(相當于青)與“能”(相當于經),產生了陰與陽(陰與陽又代表女和男);然后青清的“啥”上升為天,紅濁的“額”下降為地;哎和哺相交合,產生了且與舍;哎與哺相交合產生了哺與莫(相當于父與母);哎父與哺母相交合,產生了萬物;哎父和哺母又交合,產生了人類;哎父和哺母反復交合,產生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這種宇宙生成論,飽含著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西南彝志》記述彝族歷史的方法十分獨特,以彝族古代統治階級尤其是君長、土司、土目和一些大姓的譜牒作為歷史之“經”貫通古代歷史,再在這些譜牒中的重要人物的世系上掛上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事物以為“緯”,編纂整個彝族古代歷史。根據《西南彝志》記載,從彝族始祖希米遮到彝族六祖之父篤慕時代,一共傳承了360代,篤慕遭遇洪水泛濫之災,躲避于烏蒙山區的洛尼白,娶三妻生六子,這就是彝族武、乍、糯、恒、布、默六祖。彝族六祖的譜系,記載最為完整的是默系,特別是其中的默德實一支,即貴州地區的水西土司安氏的先祖。這一支系遷徙到貴州之后,從勿阿納開創基業,妥阿哲因功被封賜建立羅甸國,至默德實拓展基業,一直到奢香夫人進京,吳三桂進剿水西等,每個重要史實都有詳細的記述。同時,云南地區益那后裔南詔的興起與衰亡,四川地區恒部后裔創業發展,一直到明末奢崇明起義的情況,貴州遵義楊應龍被削平時水西土司參與平叛,都有相應的記述。
《西南彝志》對天下的十二片區域,西南彝族地區的山川地理,山脈形勢,哪液大江,阿哲(即水西)、烏蒙、東川、芒布、烏撒、扯勒等的地理分布情況,包括水西境內的一些木濯官員的轄地,如熱臥土目的地界,戛勒、隴垮、朵勒、斗堵、于底、洛莫、雄所、以著等一些則溪的地界等,都有記述。
《西南彝志》中對天象變化的情形,年月日時的劃分,風、霜、雨、雪、云、霧、雷、電的產生,日月出沒,星辰變化都進行了探索和討論,從彝族傳統文化內部進行研究,得出了與漢族傳統文化不同的觀點和結論?!段髂弦椭尽愤€記述了十二種禾苗的來歷、蕎的來歷與栽培、谷倉的建造、鐵鍋的鑄造等。特別是用兩卷的篇幅記述了彝族對駿馬的喜愛、選擇、配種、養育、比賽,彝族歷史上的開親、戰爭,對各種馬的命名與對名馬的追求等。這些都是清代貴州總督田雯在其《黔書》中專門記述著名的“水西馬”和“烏蒙馬”的歷史淵源?!段髂弦椭尽分羞€有不少人文方面的記述,如文與史的詩篇,竹書探源,君臣畢摩的來歷,哎哺歌師找對手,孝子武色吞等。書中還大量記載了彝族地區常見、常用的事物的起源、來歷、功用,甚至著名的牛、馬、狗都有記錄?!段髂弦椭尽分羞€大量記載了古代彝族與居住在西南地區的其他各民族如濮、武陀尼、武啥、卓洛舉等之間的關系,以及與中央政權之間的聯系等,是研究西南民族關系史、研究國家統一歷程等方面的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西南彝志》對研究彝族古代創世思想、天文、歷法、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等,都是非常重要而無可替代的重要史籍。然而,《西南彝志》中最大的篇幅,是對彝族古代各個地方、各大支系的君長、大臣、著名的土司、土目和大姓的譜牒的記錄敘述,充分體現出了彝族的治史特點是以譜牒為主要經脈,政治史為主而社會史為輔,注重探索本源,強調家族傳承并突出傳承的特征。
作為彝文史籍的代表作,2015年,《西南彝志》全部重新編譯并公開出版,首次呈現這部彝文歷史巨著的全貌,這是對中國西南歷史研究的巨大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哎哺啥額今譯集注》是第一個全面地把彝文原本與現代漢語散文體今譯對照出版的版本,一是解決了此前五言漢語詩體對五言彝文原文翻譯時,有的語句因為受到五言句式字數的限制、漢語對應彝語語序不同而難以讀懂的問題;二是提供了抄本原件影印對照,供專家翻譯、研究之用,解決典籍原文對照譯文的科學性的問題;三是把此前所有關于這部巨著翻譯文本中出現過的注釋,全部加以匯集,集其大成,并且增加了新注釋,使這個版本的學術價值得以提升。從這個角度而言,《哎哺啥額今譯集注》是一個全新的史籍版本,其學術價值更高,受眾更加寬廣,必將為彝文經典的研究和傳承作出積極的貢獻!
彝族人-網是創建最早,影響力和規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網站。網站的目標,是構建彝族文化核心數據庫。